掃碼閱讀、下載《“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四五”期間能源發展提出詳細規劃,要求著力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變革,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兑巹潯愤€提出,2035年能源高質量發展將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建成現代能源體系。
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是現代能源體系的核心內涵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規劃名稱的變化,實質上是反映了新階段發展形勢、發展要求的變化。
“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八個字,就是現代能源體系的核心內涵,同時也是對能源系統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總體要求。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規劃》主要從3個方面推動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一是增強能源供應鏈安全性和穩定性。保障安全是能源發展的首要任務,“十四五”時期我們將從戰略安全、運行安全、應急安全等多個維度,加強能源綜合保障能力建設。到2025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億噸標準煤以上,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用能需求。
二是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變革?!笆奈濉笔翘歼_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關鍵,重點就是做好增加清潔能源供應能力的“加法”和減少能源產業鏈碳排放的“減法”,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能源消費模式,到2025年,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三是提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萍紕撔率悄茉窗l展的重要動力,“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加快能源產業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推動能源系統效率大幅提高,全面提升能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以上3個方面,既是“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重點,也是“十四五”能源規劃的創新點和亮點。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是碳達峰碳中和主要指標之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提出了2025年達到20%左右的發展目標?!兑巹潯诽岢?,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如何落實好這一目標?
“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是體現能源結構低碳轉型的主要指標,《規劃》從消費側、供應側兩個方面明確了任務舉措,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實現?!眹夷茉淳钟嘘P負責人介紹道。
在能源消費側,《規劃》著力從3個方面推動形成綠色低碳消費模式。一是完善能耗“雙控”與碳排放控制制度,嚴格控制能耗強度,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推動“十四五”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二是實施重點行業領域節能降碳行動,著力提升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新型基礎設施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能效水平,實施綠色低碳全民行動。三是大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嚴格控制鋼鐵、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業煤炭消費,全面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深入推進電能替代,提高終端用能低碳化、電氣化水平。
在能源供給側,一方面,考慮到非化石能源主要以電的形式利用,支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20%左右的目標,《規劃》在指標設置上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十四五”期間提高5.8個百分點。在任務安排上,《規劃》對水、核、風、光等非化石能源發電作出統籌安排,提出加快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因地制宜開發水電、生物質發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并在項目專欄中明確了“十四五”重點發展區域及工程項目,力爭2025年常規水電裝機容量達到3.8億千瓦左右,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另一方面,《規劃》對非化石能源非電利用也安排了相應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工程,包括核能綜合利用、生物質燃料、地熱能供熱制冷等。
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進
能源領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十四五”時期,能源領域在推動碳減排方面有何舉措?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規劃》中設置“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專章,以及“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減少能源產業碳足跡”“更大力度強化節能降碳”等專節,以專欄形式提出了“十四五”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重點工程,將碳達峰工作有關任務要求落實到具體任務、行動和工程上。
記者注意到,其中“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專節分五部分推進該項工作。
一是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進。統籌高比例新能源發展和電力安全穩定運行,加快電力系統數字化升級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迭代發展,全面推動新型電力技術應用和運行模式創新,深化電力體制改革。以電網為基礎平臺,增強電力系統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推動電網主動適應大規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廣的分布式能源發展。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智能高效的調度運行體系,探索電力、熱力、天然氣等多種能源聯合調度機制,促進協調運行。以用戶為中心,加強供需雙向互動,積極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
二是創新電網結構形態和運行模式。加快配電網改造升級,推動智能配電網、主動配電網建設,提高配電網接納新能源和多元化負荷的承載力和靈活性,促進新能源優先就地就近開發利用。積極發展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智能微電網,實現與大電網兼容互補。完善區域電網主網架結構,推動電網之間柔性可控互聯,構建規模合理、分層分區、安全可靠的電力系統,提升電網適應新能源的動態穩定水平??茖W推進新能源電力跨省跨區輸送,穩步推廣柔性直流輸電,優化輸電曲線和價格機制,加強送受端電網協同調峰運行,提高全網消納新能源能力。
三是增強電源協調優化運行能力。提高風電和光伏發電功率預測水平,完善并網標準體系,建設系統友好型新能源場站。全面實施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優先提升30萬千瓦級煤電機組深度調峰能力,推進企業燃煤自備電廠參與系統調峰。因地制宜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和發展儲熱型太陽能熱發電,推動氣電、太陽能熱發電與風電、光伏發電融合發展、聯合運行。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實施全國新一輪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推動已納入規劃、條件成熟的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優化電源側多能互補調度運行方式,充分挖掘電源調峰潛力。力爭到2025年,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規模累計超過2億千瓦,抽水蓄能裝機容量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在建裝機容量達到6000萬千瓦左右。
四是加快新型儲能技術規?;瘧?。大力推進電源側儲能發展,合理配置儲能規模,改善新能源場站出力特性,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儲能系統。優化布局電網側儲能,發揮儲能消納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強電網穩定性和應急供電等多重作用。積極支持用戶側儲能多元化發展,提高用戶供電可靠性,鼓勵電動汽車、不間斷電源等用戶側儲能參與系統調峰調頻。拓寬儲能應用場景,推動電化學儲能、梯級電站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多元化應用,探索儲能聚合利用、共享利用等新模式新業態。
五是大力提升電力負荷彈性。加強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建設,整合分散需求響應資源,引導用戶優化儲用電模式,高比例釋放居民、一般工商業用電負荷的彈性。引導大工業負荷參與輔助服務市場,鼓勵電解鋁、鐵合金、多晶硅等電價敏感型高載能負荷改善生產工藝和流程,發揮可中斷負荷、可控負荷等功能。開展工業可調節負荷、樓宇空調負荷、大數據中心負荷、用戶側儲能、新能源汽車與電網(V2G)能量互動等各類資源聚合的虛擬電廠示范。力爭到2025年,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負荷的3%~5%,其中華東、華中、南方等地區達到最大負荷的5%左右。
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 陳克遷